Posted by: MarkFengZhi
« on: February 12, 2019, 12:07:12 PM »互联网淡化“年味”,让春节消费乏力了?
高街高参
虎嗅华东报道
作者 | 避难所小子
欢乐的春节假期已溜走,迈着紧凑的“返程务工”步伐,难免让人再生感触:今年家乡的年味又淡了一些,朋友圈拜年和在线发红包已经成为常态,而真人走亲戚仿佛成为一项“任务”,在亲戚们的嘘寒问暖以及催婚中完成后,感到“点燃木星”式的解脱。
年味变淡,一种观点认为是与经济发展有关系。春节是农耕时代的传统节日,消费和娱乐方式体现了农耕经济的特征。过去物以稀为贵,只有过年我们才能吃一顿饺子,穿一身新衣裳,如今经济发展了,生活水平提升,以往过年才有的享受触手可及,年味却因此变得越来越淡。
互联网发展也让年味变淡,以前过年小伙伴们都会相约出门放鞭炮,但如今,孩子们人手一台手机,要么看视频、打游戏,要么和大人一样守着点儿抢红包,过年守夜的仪式感已不如游戏的快乐和粉红色的诱惑。
图片来源于网络
而从春节“吃喝玩乐”的消费中,我们也能感受到年味的逐渐淡去。
互联网“疏远”了亲情来往?
春节绝对是食品、饮料消费旺季,不管是家人团聚还是走亲访友,所有社交活动都少不了表达心意的好酒好菜和礼物。
据商务部新闻稿,今年春节传统年货、绿色食品、智能家电、新型数码产品、地方特色产品等销售保持较快增长。年夜饭、团圆饭、亲朋宴成为春节餐饮市场主角,大众化、特色化餐饮受到青睐。
但商务部数据也显示,今年春节七天
(除夕至正月初六)
,全国零售和餐饮企业实现销售额约10050亿元,比去年春节黄金周增长8.5%。为近年来最低增速。
按常理,一年就这么一次春节,走亲访友没人会舍不得花钱,但春节消费增速走势跟社零增速一样,也逐渐呈下滑趋势,这表明跟日常消费的趋势一样,人们在春节的消费需求/欲望也在减弱。
如上文所言,春节的年味在变淡,以前游子一年一归乡,但如今互联网、交通的便利让春节的仪式感逐渐变弱,而且城镇化搬迁也会割裂乡土亲情,让血脉较远的亲戚,可能就逐渐不再往来了。
都说春节吃顿好的,但随着物质丰富,这个“好”其实很难超出日常生活的层次,就像以前过年回家都要带些家里没有的特产,但想吃什么网上都能买得到。有时候送礼,真不如直接发个红包更让人满意。
看电影不如打麻将
春节回家,少不了朋友聚会,除了喝酒吹牛,看电影成了社会大放假期间不多的娱乐活动。
对大屏幕的喜爱可能是最能体现国人文化消费需求的写照。“二十年前,逢年过节,县里派人来村大队院门口放电影时都是人山人海”,伴随城镇化,这样的场景进化成为节日对电影院的需求,官媒都称看电影成为过年新民俗,春节档的刚需属性也让片方红眼挤破头。
今年春节档号称“史上最强”,不过电影票房58.4亿,仅增幅1.1%,基本与去年同期57.7亿持平,其中大赢家《流浪地球》独揽20亿票房。
而今年春节档一大槽点是高票价+盗版流出,去年大年初一平均票价39.1元,今年则达到45.1元,同比增长15.34%,还有网友吐槽网购票价跟打印票根实际票价不符,显然是影城涨价没把细节处理好。
而盗版影响票房未必是主要因素,因为今年正月初一
(盗版还未出现)
就比去年同期观影人次更少
(3184.6万,跟去年比少了78.4万)
,初一到初三,全国电影观影人次和平均上座率分别为7078.6万人和41%,较去年同期分别下降13.6%和13.7%。
经历了国产烂片的国人选择电影越来越谨慎了,整个春节档“高开低走”,而几部喜剧快速降温以及《流浪地球》的逆袭,也反映消费者受影片口碑较大。《流浪地球》之外的几部电影也算不上烂片,而以往春节档都会有两三部卖座的片子,不过在口碑对比和票价提升的双重影响下,这些电影只能无奈收场。
影院方涨价是高估了国人的观影意愿,事实上可替代的娱乐活动非常多,纸牌麻将可以,开黑游戏也可以,甚至是一家人整整齐齐看盗版,春节期间最需要的,反而是这样能社交和分享快乐的娱乐活动,电影本身反而要次一级。春节档期再难成票房保证。
春节旅游不再时尚
前两天笔者高铁返回杭州,邻座在上海上来一家三口,不一会儿女主人就对着手机大骂某骆驼标旅游网站客服,后来得知网站突然取消了他们的订单,一个月前订好的三天酒店被再次高价卖出,网站准备用200块补偿了事。
这或许只是“宰客”旺季的一例,很多人选择趁春节长假出门旅游,而此时的供需不对等让酒店涨价也能卖得出去。
今年春节的旅游出行情况也迎来低谷。经中国旅游研究院综合测算,2019年春节假期,全国旅游接待总人数4.15亿人次,同比增长7.6%;实现旅游收入5139亿元,同比增长8.2%。而7.6%的增速意味着全国春节旅游接待人数增速十年来首次跌入个位数
(去年12.1%)
。
原因之一,是越来越多的人选择出境旅游,相比国内挨宰,去国外旅游成为时尚,当初臭名昭著的雪乡宰客曝光后,就有人算过去雪乡旅游的钱已足够去泰国好好玩一次。携程报告预计今年春节期间出境人次约700万,较2018年同期增长7.7%。
此外,越来越多的人选择错峰出游。据界面新闻报道,今年春节错峰出游明显,34.9%的国内长线游和41.9%的出境游都发生在春节黄金周前一周。而选择错开春节,则因为出游成本要比春节期间低不少。
据驴妈妈数据,今年春节旅游产品价格较淡季上涨达30%至50%,部分线路甚至翻番,但节后人流和旅游市场的供需关系发生转变,各大航空公司、酒店和地接等费用又出现“跳水式”降价。南方日报报道,旅行社方面表示,2月下旬到4月的出境游产品已经全面开售,出游成本大幅度降低,价格较春节普遍下调30%~50%,不少线路处于全年价格“低位”。
如果时间、财力允许,相信越来越多的理性消费者将选择春节境外旅游或者错开春节旅游。
其实春节的主要内容无非就是消费跟娱乐,但随着生活水平的整体提升,人们已难以体验到在春节感受到物质消费带来的满足感,而城镇化、交通的便利和互联网发展,也让春节的仪式感变淡。
或许经济环境已让消费者开始趋于理性,意识到维系春节的是亲情与乡愁而不是消费的狂欢。春节的消费号召力在减弱,单靠春节营销,越来越难让消费者掏钱了。
本文首发微信公众号:高街高参(ID:gjgc168)
*文章为作者独立观点,不代表虎嗅网立场
Source: 互联网淡化“年味”,让春节消费乏力了?
高街高参
虎嗅华东报道
作者 | 避难所小子
欢乐的春节假期已溜走,迈着紧凑的“返程务工”步伐,难免让人再生感触:今年家乡的年味又淡了一些,朋友圈拜年和在线发红包已经成为常态,而真人走亲戚仿佛成为一项“任务”,在亲戚们的嘘寒问暖以及催婚中完成后,感到“点燃木星”式的解脱。
年味变淡,一种观点认为是与经济发展有关系。春节是农耕时代的传统节日,消费和娱乐方式体现了农耕经济的特征。过去物以稀为贵,只有过年我们才能吃一顿饺子,穿一身新衣裳,如今经济发展了,生活水平提升,以往过年才有的享受触手可及,年味却因此变得越来越淡。
互联网发展也让年味变淡,以前过年小伙伴们都会相约出门放鞭炮,但如今,孩子们人手一台手机,要么看视频、打游戏,要么和大人一样守着点儿抢红包,过年守夜的仪式感已不如游戏的快乐和粉红色的诱惑。
图片来源于网络
而从春节“吃喝玩乐”的消费中,我们也能感受到年味的逐渐淡去。
互联网“疏远”了亲情来往?
春节绝对是食品、饮料消费旺季,不管是家人团聚还是走亲访友,所有社交活动都少不了表达心意的好酒好菜和礼物。
据商务部新闻稿,今年春节传统年货、绿色食品、智能家电、新型数码产品、地方特色产品等销售保持较快增长。年夜饭、团圆饭、亲朋宴成为春节餐饮市场主角,大众化、特色化餐饮受到青睐。
但商务部数据也显示,今年春节七天
(除夕至正月初六)
,全国零售和餐饮企业实现销售额约10050亿元,比去年春节黄金周增长8.5%。为近年来最低增速。
按常理,一年就这么一次春节,走亲访友没人会舍不得花钱,但春节消费增速走势跟社零增速一样,也逐渐呈下滑趋势,这表明跟日常消费的趋势一样,人们在春节的消费需求/欲望也在减弱。
如上文所言,春节的年味在变淡,以前游子一年一归乡,但如今互联网、交通的便利让春节的仪式感逐渐变弱,而且城镇化搬迁也会割裂乡土亲情,让血脉较远的亲戚,可能就逐渐不再往来了。
都说春节吃顿好的,但随着物质丰富,这个“好”其实很难超出日常生活的层次,就像以前过年回家都要带些家里没有的特产,但想吃什么网上都能买得到。有时候送礼,真不如直接发个红包更让人满意。
看电影不如打麻将
春节回家,少不了朋友聚会,除了喝酒吹牛,看电影成了社会大放假期间不多的娱乐活动。
对大屏幕的喜爱可能是最能体现国人文化消费需求的写照。“二十年前,逢年过节,县里派人来村大队院门口放电影时都是人山人海”,伴随城镇化,这样的场景进化成为节日对电影院的需求,官媒都称看电影成为过年新民俗,春节档的刚需属性也让片方红眼挤破头。
今年春节档号称“史上最强”,不过电影票房58.4亿,仅增幅1.1%,基本与去年同期57.7亿持平,其中大赢家《流浪地球》独揽20亿票房。
而今年春节档一大槽点是高票价+盗版流出,去年大年初一平均票价39.1元,今年则达到45.1元,同比增长15.34%,还有网友吐槽网购票价跟打印票根实际票价不符,显然是影城涨价没把细节处理好。
而盗版影响票房未必是主要因素,因为今年正月初一
(盗版还未出现)
就比去年同期观影人次更少
(3184.6万,跟去年比少了78.4万)
,初一到初三,全国电影观影人次和平均上座率分别为7078.6万人和41%,较去年同期分别下降13.6%和13.7%。
经历了国产烂片的国人选择电影越来越谨慎了,整个春节档“高开低走”,而几部喜剧快速降温以及《流浪地球》的逆袭,也反映消费者受影片口碑较大。《流浪地球》之外的几部电影也算不上烂片,而以往春节档都会有两三部卖座的片子,不过在口碑对比和票价提升的双重影响下,这些电影只能无奈收场。
影院方涨价是高估了国人的观影意愿,事实上可替代的娱乐活动非常多,纸牌麻将可以,开黑游戏也可以,甚至是一家人整整齐齐看盗版,春节期间最需要的,反而是这样能社交和分享快乐的娱乐活动,电影本身反而要次一级。春节档期再难成票房保证。
春节旅游不再时尚
前两天笔者高铁返回杭州,邻座在上海上来一家三口,不一会儿女主人就对着手机大骂某骆驼标旅游网站客服,后来得知网站突然取消了他们的订单,一个月前订好的三天酒店被再次高价卖出,网站准备用200块补偿了事。
这或许只是“宰客”旺季的一例,很多人选择趁春节长假出门旅游,而此时的供需不对等让酒店涨价也能卖得出去。
今年春节的旅游出行情况也迎来低谷。经中国旅游研究院综合测算,2019年春节假期,全国旅游接待总人数4.15亿人次,同比增长7.6%;实现旅游收入5139亿元,同比增长8.2%。而7.6%的增速意味着全国春节旅游接待人数增速十年来首次跌入个位数
(去年12.1%)
。
原因之一,是越来越多的人选择出境旅游,相比国内挨宰,去国外旅游成为时尚,当初臭名昭著的雪乡宰客曝光后,就有人算过去雪乡旅游的钱已足够去泰国好好玩一次。携程报告预计今年春节期间出境人次约700万,较2018年同期增长7.7%。
此外,越来越多的人选择错峰出游。据界面新闻报道,今年春节错峰出游明显,34.9%的国内长线游和41.9%的出境游都发生在春节黄金周前一周。而选择错开春节,则因为出游成本要比春节期间低不少。
据驴妈妈数据,今年春节旅游产品价格较淡季上涨达30%至50%,部分线路甚至翻番,但节后人流和旅游市场的供需关系发生转变,各大航空公司、酒店和地接等费用又出现“跳水式”降价。南方日报报道,旅行社方面表示,2月下旬到4月的出境游产品已经全面开售,出游成本大幅度降低,价格较春节普遍下调30%~50%,不少线路处于全年价格“低位”。
如果时间、财力允许,相信越来越多的理性消费者将选择春节境外旅游或者错开春节旅游。
其实春节的主要内容无非就是消费跟娱乐,但随着生活水平的整体提升,人们已难以体验到在春节感受到物质消费带来的满足感,而城镇化、交通的便利和互联网发展,也让春节的仪式感变淡。
或许经济环境已让消费者开始趋于理性,意识到维系春节的是亲情与乡愁而不是消费的狂欢。春节的消费号召力在减弱,单靠春节营销,越来越难让消费者掏钱了。
本文首发微信公众号:高街高参(ID:gjgc168)
*文章为作者独立观点,不代表虎嗅网立场
Source: 互联网淡化“年味”,让春节消费乏力了?